新闻中心

雕塑艺术展示空间气氛营造-吴为山雕塑艺术展展示设计随笔

2016-8-4 12:50:36浏览次数:

雕塑艺术展示空间气氛营造

               ——吴为山雕塑艺术展展示设计随笔


    中国美术馆是艺术文化交流的最高平台,它标志着中国当今艺术的发展与世界的艺术交流,这里的展览之多、规模之大、展速之快都是中国之最。


    文心铸魂 —— 吴为山雕塑艺术展7月11日在中国美术馆1号展厅圆满的落下了帷幕。短短的8天展览,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透过吴为山的雕塑艺术作品,人们深深的感受到作者在作品中所倾注的热情和文化内涵,透过作品使我们看到了一位艺术家的真挚情感和艺术创新的激情。站在作品前无不为作品显现出的精神所感动和鼓舞。展览共展出了近90件雕塑作品。大的有4米多高、2吨重。小的不到10公分。这么多作品是怎么在一夜之间就到了展厅各就各位的呢?这得从一开始的设计造型说起:

吴为山教授.jpg

    中国美术馆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十大建筑之一。但是现在看来已不够现代。展示设计受到了许多限制。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将所展示的内容用最贴近作品的展示手法表现出来,营造属于他的展示空间。从而拉近作品与观众的心理空间,有助于观众按照展示的暗示步入作品的精神世界。


    以往的雕塑展,就是做些基座,然后将雕塑放在上面。打上灯光即可。至于白墙面和空中并没有任何空间气氛处理。


    为吴为山雕塑艺术作品展作设计必须在对作品内涵与外在形式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在与同类展览的横向比较中,找到最正确的空间创造方案,才能有新的设计突破。


    接到为吴为山雕塑艺术展做展示设计后不久我就做上了去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院的列车。首先我要做的是了解作者和他的作品形式。才能更好地展示作品精神。


    在没有见到吴为山教授时,都以为他是一位60多岁老者,可是当一位身穿红色上衣,长长的黑发披在肩头,他面带微笑,精神饱满、目光炯炯有神、真象一位英才武士出现在我的面前:原来他就是吴为山教授。


    吴为山教授的作品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是他在不断的探索中创作出来的。他在雕与塑的过程中:是精神与形,雕饰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一同走进他的雕塑陈列馆,一件件新鲜异样的作品扑面而来。件件作品都充满激情与思考、探索与创新。他的作品完全是与众不同的作品,象中国书画中的大写意!正象他所讲的“雕的过程,就是删繁就简的过程,是减法,减得只留下筋骨、灵魂。塑的过程就是添加的过程,是加法,加上原本属于作品的那部分。雕塑就是推敲,过程无论是长是短,终是以一泻而下,或是以天然去雕饰而呈现。”


     他在《写意雕塑论》写到:“写意,处于写实与抽象之间,它既不会使人产生一览无余的简单,也不会令人有望而却步的深奥,它引导人们在一种似曾相识的心理作用之下,去把玩、体味、感觉艺术作品的整体及每个局部、细部的“意味”。智慧生成形式,写意凝固着瞬间感悟,凝固着生命激情,由于写意速度的迅捷,决定了它无矫揉造作,无“深思熟虑”,从而更接近于本质。当事物的本质与艺术家的精神高度对应时,艺术家在创造的过程中便自然地摒弃了表象的细节,抓住并突出客观事物中与创作主体相契合的那些特征来表现情感、抒发意兴。这就使得作品更趋于符号化并与感觉、理念融为一体,从而增强了其在空间、时间上的恒久性。所以,写意雕塑的特质,即是在雕塑中将人与事物之间的那种精神超越凝固化、物质化,而极富感召力。”


    笔者在对中国雕塑的直觉感受和理性分析中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将中国雕塑归纳为八种类型的风格特征。并将风格的阐释诉诸于对中国雕塑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的思考。


    看到他雕的:老子、孔子、马三立、王献之、顾凯之、冯友兰、林风眠、张澜、徐悲鸿齐白石等才体会到吴为山教授所讲的:“一个民族的创造性、活力要在那原始的内驱力中去寻找发现,艺术创造才有生命之感。”他找到了艺术的精神所在。

     “中国雕塑的精神特征是神、韵、气的统一。所谓神,“首先指对象的内在精神本质。其次指作者之精神,创作时的艺术思维活动,创作时的精神专一”。 看了吴为山《写意雕塑论》中的这段话,你就会理解他的作品了。

    “所谓对象的内在精神,一般概念主要指眼神而在雕塑上更强调的是情态、体态、动态的瞬间,在把握瞬间之神中,作者必然全神贯注进入主客观交融状态。”

他所阐述的观点全在他的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了深入理解之后,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雕塑展览进行了设计。

吴为山雕塑.jpg

一、整体把握、营造气氛

    当观众进入展厅首先是环境的视觉感受——气氛的营造


    对作者与作品有了深入了解后,设计的重心首先放在整体气氛的把握上。吴为山教授的作品有一种张力、回旋气、大气,许多手法是一种新的尝试。是同传统的做法有些碰撞的。


    现代艺术的展览陈列,同反传统作品本身一样,其空间构成、展示布局、灯光照明等也一反艺术展览设计的正统观念与手段,与作品同一风格的展览设计,有助于观众按展示暗示步入作品的精神世界。


    作品本身颜色较深,按以往处理手法应用较浅的背景颜色衬托作品,为了更加突出作品特有的质地,设计做出了相反的处理,降低常规照明,加深环境背景。方厅:环境灯很暗,作品只有七件,更多的信息来自墙壁上的巨幅喷绘所构成的视觉空间。前言、和蔼亲切的照片、简历、岩石般的肌理、富有哲理的艺术创造论语、正在用力塑造作品的巨型双手、获奖的作品、与众不同的秦始皇造像………使用射灯来突出作品。 清晰的信息一下子拉近了作者与观赏者的距离。


    在方厅所有的墙面将文字信息与图象彩喷在KT展板上,图象与文字的版幅超出以往的尺度,产生一种视觉震撼。体现出艺术气势磅礴,营造大艺术家之气灌满展厅的感觉。版面背景统一在沉稳的深灰色调上。背景形象含蓄不跳跃并大面积的使用作品的肌理。同时将两个白柱子用颜色布遮挡,方厅的顶部垂吊一块长10米宽2.5米色布,使整个方厅壁面暗淡下来。强射灯照射在方厅正中的秦始皇的塑像上,使塑像增加了庄重与神秘。


    穿过方厅来到圆大厅,由于圆厅空间较大,环境相对方厅要亮一些。于是视觉空间的加大构成了观赏者心理空间的增大,巨幅文心铸魂的大字隐隐出现在圆厅的正前方,在作品肌理衬托之上微微凹陷。欲班驳脱落之感,预示过去了的一切力劲沧桑、创作的艰辛、也寓意着人生的坎坷。但看上去又是那样的坚硬、自然、永恒。比较恰当的表达了吴为山教授雕塑艺术展的内涵。


二、减弱道具、突出作品、疏密有序、多而不乱

    艺术作品就物质存在而言:形态大体有两类:平面的画幅与立体认识的造型,画幅占有的是壁面的空间,供人正面欣赏:立体造型艺术品则多被置放在橱窗内或基座上,供观赏者围四周欣赏。创造适合的审美体验空间,功能空间创造是目的(欣赏作品),建筑、道具构成的空间是为营造达到这一目的手段。所以,在处理作品的基座时,全部用黑色乌光材料,使作品更加庄重沉稳,从而使作品更加突出。


    在标牌的设计上,也本着突出作品的原则,但有区别于基座;用光亮面的黑色双色板雕刻,内容成白色字。既统一又有变化。 


    要展出的作品很多,可是空间有限,除考虑必要通道流动空间外,如何使观赏者的视觉空间得到满足。避免混乱、堆砌、进仓库的感觉,影响欣赏作品,产生视觉疲劳。所以一定要考虑疏密有序,有紧有松使观赏者随着作品的起伏而产生联想,在有节奏的观赏中对作品深入了解与感受。方厅:壁面信息多,雕塑作品最少。放置的是获奖的作品。圆厅:面积大,摆放多是一些大的雕塑作品,作品与作品的观赏空间相对大些。作品虽然多但并不拥挤。体现出作者对待艺术创作的精——精神之作、精心创作。可以慢慢的欣赏品味。后廊:面积细长,放置一些小的作品。是吴为山教授在近20年中不同阶段的创作小品与手稿。作品与作品之间错落有秩,体现出作者的勤—— 勤奋的探索精神。


三、动静结合、加深沟通、背景处理、以少胜多

    展览更象一个舞台,其表演的过程是通过时间在空间中延续的。参观者通过五官体验参与完成。它的综合性、时间与空间、艺术与科学,文化与经济。要把展览空间变成一个流动的、生动的空间,绝不能忽视了这一点。


    为了吸引注意力,留下形象记忆,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利用了现代化的手段;能够吸引更多人的目光,深入了解作者内心世界,在后廊出口处设有两台DVD投影仪,这个空间没有照明,人们不由自主的被墙上投射的的动态画面所吸引,不间断地交替重复播放作者的创作过程和全部的作品。重复加深观众对作者的作品和创作过程的了解。


    在背景的设计中,圆厅墙壁上没有全部蒙KT板,而是间断使用,一来节省资源,二来赋予变化,以少胜多。而在后廊的设计中。在内侧背面满蒙KT板,展板的内容是雕塑作品的局部放大,和说明。另一侧没有放置任何背板,而是用大面积的空无去衬托雕塑作品。更能使人关注作品与另一侧的内容。同样是起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生活的提高,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百科全书的艺术博物馆展览会,在世界各国普遍受到重视,发展的速度相当快!随着国际市场的拓展与多样化,艺术展览会越来越具有专业性和国际化。作为祖国的首都北京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